首页 独家 > 正文

更新服务设施 优化居住环境(便民生活圈 提升幸福度②)|世界新动态

2023-04-06 17:09:17 人民日报


(资料图)

核心阅读

建设智慧菜场满足多样需求、征求居民意见改造公共空间、整合多方资源丰富社区功能……近年来,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积极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不断更新,居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您是刚刚退休?”“我已经77岁啦!”

午饭后,竺素华一身运动装,正准备去参加社区组织的敬老手工糕点制作活动。说到年龄,看记者神情惊讶,她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

竺素华说,身体好是因为生活规律。她给记者细数自己日常的一天:早上起床,下楼就是桂巷集市,一楼店铺里,馄饨、包子、豆浆、油条、饺子应有尽有;吃完早饭,乘坐电梯到集市二楼的菜场,挑选一些新鲜菜肉回家,简单做一做就是一餐;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就约着几个球友一起去打乒乓球,常去的社区场馆步行10多分钟,一张球桌5元钱一小时,“衣食住行加锻炼,走走路都能到,每天都过得很有劲!”

竺阿姨住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自2016年以来,上海积极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启动实施“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四大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19年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取得一系列成效。2021年,普陀区、长宁区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以曹杨新村街道为代表的一批基层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不断更新,居民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菜场智慧管理

配套多种业态

桂巷集市几年前还是一个水泥地面、水泥台面的传统菜场。随着城市更新的开展,前年,老菜场整修一新,以桂巷坊街区的面貌重新与周边居民见面。

走进桂巷坊,主建筑桂巷集市是一幢三层小楼,一楼是几家餐饮店,菜场设在二楼,有电梯可以直达,非机动车不能入内。竺素华说,老菜场“变身”之后,最明显的变化是环境好了许多。

走上二楼,如今的菜场已经实现“智能化”,每个商户的摊位面前都有一部“AI识别智能秤”,除了称重量以外,还兼备摊位货品管理、价格公示检测、食品溯源等多种功能。安徽来的李会和丈夫在这里经营一个蔬菜摊位,她负责销售,丈夫负责进货,菜品价格直接在秤上显示,每笔交易都清清楚楚,“价格透明,秤也是统一的,大家买得明明白白。”

“摊位上的每笔交易都要汇总到这里来,价格贵不贵、卖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在桂巷集市菜场场长管志红的指引下,记者发现,这家不大的菜场里还有一个“大数据中心”。楼梯间旁的一个屏幕上,正实时监测着菜场每天的交易额,订单量、客单价、每日食品检测数据实时滚动变化。

管志红说,这些数据的归集,方便消费者选择,也便于每个菜摊调整自家菜品,更为菜场优化服务提供了指引。如今菜场还增加了线上下单服务,在手机小程序上下单,就可以配送到家。

曹杨新村街道辖区面积约2.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6万人,其中近45%为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深的街道来说,原有菜场的功能就显得有些单一”,负责桂巷坊运营管理的上海西部商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东寰说,在菜场更新时,考虑到居民的特点,公司有针对性地引入了一些业态。

如今,桂巷集市周边的10余家门面,有茶社、理发店、熟食店、服装店、裁缝铺……这条几十米的小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几乎全覆盖。“有些邻居年龄很大了,出行要坐轮椅,每天能在这里转转,也很方便。”竺素华说。

听取群众意见

开发公共空间

在70年前作为首个工人新村开始建设时,曹杨新村街道附近还是郊区,铁路穿行,河浜环绕。随着城市区域发展,一条曾经穿过曹杨新村街道的铁路支线废弃不用,留下一段长约800米、平均宽度约15米的空间,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建设成为铁路综合市场和铁路农贸市场。随着时间推移,嘈杂的市场渐渐也不再符合区域发展定位,不能满足周边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2019年,曹杨铁路综合市场和铁路农贸市场先后关停。

在普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曹杨新村街道经过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最终确定了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公共空间,供周边居民活动。“我们组织了3家设计公司提出方案,最终确定根据狭长地形把这里做立体设计,最大程度增加活动空间。”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说。

2021年,昔日上海“最长”的菜市场,以“百禧公园”的新名字和周边市民见面。与一般公园不同的是,这是一个“高线公园”,共有3层。

走进百禧公园,抬头是空中的顶层步道,上设拱形的遮阳棚,可供市民步行;低头是半地下的长廊,陈设了一批创意海报和平面设计作品,还可以举办各类展览;中间地面层利用步道的分割,设置了篮球场和休闲驿站,可以运动、休闲、喝咖啡。

普陀区规划资源局副局长林哲介绍,因为开发建设得早,街道里很多路都是弯的,“这个公园也承担了直线通道的功能,拉近了街道两端的距离,居民们步行出行更加方便了。”

根据居民需求,吸引多方力量改造旧有空间,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过程中,曹杨新村街道有不少尝试。在街道南片的曹杨五村小区里,有一幢带院子的小楼,曾经是办公楼,但因区位差等因素已经闲置多年,与此同时,南片的居民一直反映街道现有的社区食堂离得太远。

能不能把这幢楼改造成一个社区食堂?许春辉和旧房的产权方沟通后,对方也同意了这个设想。于是,街道引入社会力量对这幢楼重新装修、改造,它也有了一个新名字——曹杨幸福饭堂。

“没想到会这么火!”曹杨幸福饭堂负责人陈宝华感叹,这家社区食堂开业之后,由于菜品质好、价格实惠,立刻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来用餐,如今平均每天售出1000多份餐。在街道补贴下,60岁以上本地老年人还能享受刷敬老卡每餐满15元减3元的优惠,“门口的空地,建成了一个小花园,居民可以坐坐走走”,陈宝华说,生意兴旺,居民也得到了实惠,自己很有成就感。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本质就是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林哲说,在涉及生活圈的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等多个方面,必须公开透明,“听取群众意见,商量着办,大家认可的方案才能建设成功。”

引入优质资源

课程开进社区

去年9月中旬,曹杨新村街道开展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试点工作,同时发布社区书院项目,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青少年在社区生活中开展创新实验。

项目的首个活动邀请了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为青年学生授课。在网上因为物理学科普吸引了无数关注的她,一走进位于曹杨新村街道的曹杨二中,就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欢迎。

“作为街道,我们是一个链接资源的平台”,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磊说,通过市、区各个部门,把优质的资源引进来,可以丰富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同时,社区本身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无论水系、道路、建筑……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都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研究的对象。

在曹杨新村街道,河浜绕行整个街道,虽是封闭的小型水体,却清澈见底,原因就是多年来开展的水体治理工作。“对于同学们来说,环浜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课题,可以让他们了解学到的各种知识是如何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张磊说,目前已经在和相关科研院所沟通,准备把学生们的课堂开到河道边、马路边。

如今的曹杨新村街道,不仅是课堂,也是一个大型“试验场”:深化“一网通办”服务,曹杨新村街道成为上海首批长三角地区个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窗口,率先完成“15分钟政务服务圈”构建;聚焦社区为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立足老年人生活需要,打造“数字助餐”,武宁片区社区智慧食堂引进“智能餐盘”设备;设立“一键叫车”智慧屏,老年人出门只要带好身份证就可以“刷脸叫车”……

“下一步,我们要不断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环境,为居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休闲空间、更具活力的项目,通过缩短管理半径、划小生活服务圈,构建宜居的空间体系,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许春辉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6日 13 版)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